本土文化如何挖掘?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走呢?10月12日,成都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四川省三都博物馆等近30家国有和民办博物馆负责人、30余名收藏爱好者参加了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执行主席办公会议。
会议在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怡心街道的四川省三都博物馆举行,讨论本土文化挖掘及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问题。
图1
10年前,成都国有博物馆就开始采取“一帮一”的办法,扶持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川菜博物馆、成都皮影博物馆、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并由此催生了一批国家二级、三级民办博物馆,在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截至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已达109家,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名列前茅。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类博物馆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闭馆。
受线上教育方式启发,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选择了线上开馆,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投放微商平台展销,探索出一条办好“空中博物馆”的新模式。同时,还与国际著名博物馆联网展出,推动国有和民办博物馆藏品通过网络走出国门,解决了实物出国展览交流的瓶颈问题。
图2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应广泛开展线上展陈和交流活动,加大对藏品的研究力度,调整展陈方案充实新的藏品,同时利用展览时间相对缩减的特殊时期,加强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素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对博物馆发展的新环境及要求。
【来源:空港融媒 记者:唐静 胡兵发 编辑:陈光华 王牧笛(实习) 审核:谢刚】